标签:中国儒家文化

  • 黄玉顺论社会契约与社会正义荀子约定俗成思想诠释

    儒家文化黄玉顺论社会契约与社会正义荀子约定俗成思想诠释

    摘 要:荀子的“约定俗成”思想蕴涵着一般“契约”观念,可运用于哲学的“社会契约”问题;而这又与“社会正义”问题密切相关,即隶属于儒家正义论的“仁→义→礼”理论结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契约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既涉及正当性原则,即社会契约必须基于仁爱精神;又涉及适宜性原则,即社会契约必须基于特定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 关键词:荀子;约定俗成;契约;社会正义;正当性原则;适宜性原则...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陈赟秩序定分和人情差序伦理何以能天下一家以礼记礼运为中心

    儒家文化陈赟秩序定分和人情差序伦理何以能天下一家以礼记礼运为中心

    摘 要:《礼运》作为中国秩序哲学的重要文本,其秩序构建的范式在于以礼制分,以制度化的方式安顿各种名分,由此确立的是差序性的伦理生活,人们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皆能在其中得到安顿。其方式是将得之于天、不假外求的“性分”具体化到-伦理社会中的“位分”和“职分”之中,从而将人的自我确证引入-伦理社会的内部。问题是,由名分的符码化与制度化产生的秩序类型以分别为主,如何能够产生合同的效果...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陈来民贵君轻与立君为民孟子荀子的君民论

    儒家文化陈来民贵君轻与立君为民孟子荀子的君民论

    摘要:《尚书》“作民父母”的观点对荀子影响很大;“以民为本”的思想对孟子影响很大;惠民、安民的思想对孔子的影响尤其深刻。荀子“为民”观念的普遍化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其“畏民说”重视人民可能具有的颠覆的力量,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警惕和警告。在一些语句和思想表述上,荀子与孟子有相通之处,荀子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孟子的影响。荀子讲“为民”“爱民”的同时也强调“尊君”...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陈来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儒家文化陈来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摘 要:自以来一直强调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并认为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对中华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更强调了中华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推进的关键作用。在新时代,特别提出,要在传承中扬弃、在创新中保持文化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平衡,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超越民族、时空的普遍价值。这有利于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意义在于其充分激活了中华文明赓续创新的动力。...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儒家文化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5000年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其中的核心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也必将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袁青论先秦儒家慎独的三种形态以安大简仲尼曰的出土为契机

    儒家文化袁青论先秦儒家慎独的三种形态以安大简仲尼曰的出土为契机

    摘要:先秦儒家的“慎独”包含三种形态:其一,安大简《仲尼曰》和《中庸》的“慎独”是指闲居在家时的慎言慎行;其二,简帛《五行》和《礼记·礼器》的“慎独”是遵从心本体而舍弃外在形式;其三,《大学》和《荀子》的“慎独”是“诚其心”。后两者的含义又可归纳为“慎其心”,只是两者对“心”的看法不一,前者认为心是德行之本,是至善无恶的,因此需要遵从本心,而后者认为“心”容易不正而倒向恶,故而需要“诚其心”...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第二届孔子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孔子博物馆举办

    第二届“孔子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优秀成果转化签约仪式在孔子博物馆举行。新华网(侯新建 摄) 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孔子博物馆承办的第二届“孔子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优秀成果转化签约仪式11月29日在孔子博物馆举行。 大赛以“文化至道 生活之美”为主题,面向全社会进行实物作品征集,旨在以创意持续丰富孔子文化内涵。 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3128件...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汪柔竹可欲之谓善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欲

    儒家文化汪柔竹可欲之谓善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欲

    摘 要:先秦儒家区分了不同阶次的,包括与生俱来的本能、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成德成善的追求等。道德实践的目的是使“所欲”与“可欲”相符合。“可欲”是对“善”的诠释:在应然的意义上,指行为主体内在自足的道德能力;在实然的意义上,指客观对象为人所需要的可欲性。先秦儒家对“可欲之谓善”“心之所可”等命题的诠释不囿于个体之域,而是指在自我与万物、他者的关系中作出合乎公共理性的抉择,体现了成己与成物的双重追求...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梁涛孟子的思想如何与世界对话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理念则孕育发生于具体文明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话语,以溯源追流、返本开新为旨,“中华典籍中的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 孟子作为中国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孟子思想中的观念?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有何种时代价值?怎样推动中国思想与世界对话...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梁涛仁学的化与化的仁学荀子仁义思想发微

    儒家文化梁涛仁学的化与化的仁学荀子仁义思想发微

    摘要:在仁、礼关系上,孔子存在以仁释礼与以礼成仁的不同进路。荀子虽然形式上视仁为最高的德,并提出了由“爱人”到“自爱”的仁学理论,但不是将仁落实在心性上,而是体现在制度中,是以礼成仁,发展的是化的仁学。荀子的仁义偏重于义,主张“处仁以义”,通过义来成就仁。荀子以差等为正义,为儒家礼学奠定了基础,但他突出等级、差等,缺乏平等精神,是其思想的不足。今日儒学应发展出寓差等于平等的正义观,而要做到这一点...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杨国荣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古典学

    儒家文化杨国荣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古典学

    在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举行之际,发来意旨深远的贺信,对古典学的衍化方向作了高屋建瓴的定位,并从世界文明演进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发展古典学的意义。历史地看,中国与西方已以不同方式形成了自身的古典学。就较广的视域而言,这里涉及西方的经典学与中国的经典之学或经学、现代古典学之间的关系,其具体侧重则有所不同。西方的经典学(classics)源于古希腊,在传统视域中,主要与《荷马史诗》...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杨国荣从价值取向看儒学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杨国荣从价值取向看儒学的现代意义

    摘要:以“人禽之辨”和“文野之别”为核心,儒家展开了其价值系统。“人禽之辨”主要指向人与其他存在的根本区别,其实质问题是对“何为人”的分疏,“文野之别”则以人类发展过程中前文明与文明的区分为论题。儒家肯定,只有人才本身即目的,故关切之点应放在人之上。从儒家的视域看,人类文明包含纵向与横向的发展,既有历史的演进,又包含多样形态。从儒学的“人禽之辨”与“文野之别”这一基本点出发,可以看到...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李骏博 王堃论孟子推扩现象的心理运作机制

    摘要: “推恩”一词首见《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易牛”章。字面上,“推恩”是指对“恩”的“推扩”,因此为了澄清“推恩”的含义,有必要首先对“推扩”做出解释。概括地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推扩&rdquo...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李记芬荀子对孟子推恩说的演进

    儒家文化李记芬荀子对孟子推恩说的演进

    摘要:孟子重视仁政,倡导君王“推恩”以践行仁;荀子则进一步指出,“推恩”的关键是“理”,“推恩而不理,不成仁”。以理为指导,仁恩的推广才能得以展开。仁的推广欲尽其全,需要以义理为指导,“处仁以义,然后义也”。仁的施行还要尽善,关键在于礼,“礼,节也,故成”“先仁而后礼”。相较于孟子,荀子仁学强调仁的实践品格,既重视行仁的深入拓展,也凸显成仁的整体完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李存山好家风是润物无声的力量从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谈起

    《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 李存山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图片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提供 孟母断织教子图 康涛·清 图片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提供 养素堂刻本《颜氏家训节钞》 图片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提供 好家风是润物无声的力量,值得我们好好涵养和传承。 家风是家文化的灵魂,家庭是家文化的载体,家风的传续是通过家教来实现的。因此,重视家庭...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