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儒家文化手抄报

  • 陈赟秩序定分和人情差序伦理何以能天下一家以礼记礼运为中心

    儒家文化陈赟秩序定分和人情差序伦理何以能天下一家以礼记礼运为中心

    摘 要:《礼运》作为中国秩序哲学的重要文本,其秩序构建的范式在于以礼制分,以制度化的方式安顿各种名分,由此确立的是差序性的伦理生活,人们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皆能在其中得到安顿。其方式是将得之于天、不假外求的“性分”具体化到-伦理社会中的“位分”和“职分”之中,从而将人的自我确证引入-伦理社会的内部。问题是,由名分的符码化与制度化产生的秩序类型以分别为主,如何能够产生合同的效果...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陈来民贵君轻与立君为民孟子荀子的君民论

    儒家文化陈来民贵君轻与立君为民孟子荀子的君民论

    摘要:《尚书》“作民父母”的观点对荀子影响很大;“以民为本”的思想对孟子影响很大;惠民、安民的思想对孔子的影响尤其深刻。荀子“为民”观念的普遍化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其“畏民说”重视人民可能具有的颠覆的力量,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警惕和警告。在一些语句和思想表述上,荀子与孟子有相通之处,荀子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孟子的影响。荀子讲“为民”“爱民”的同时也强调“尊君”...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陈来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儒家文化陈来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摘 要:自以来一直强调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并认为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对中华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更强调了中华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推进的关键作用。在新时代,特别提出,要在传承中扬弃、在创新中保持文化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平衡,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超越民族、时空的普遍价值。这有利于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意义在于其充分激活了中华文明赓续创新的动力。...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赖区平儒学的身体转向及其文明史意义重思晚明儒学中的泰州学派

    儒家文化赖区平儒学的身体转向及其文明史意义重思晚明儒学中的泰州学派

    摘要:以儒学身体观为线索,从文明史和儒学史的交互视野,可以看到儒学在晚明时代发生了一次“身体转向”,即从以心为本转到以身为本,这种转向不只是内容上的修补,更是结构上的变革。由此可见以王心斋为核心的泰州学派在儒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及其在现代性叙事中的文明史意义。从“心本”到“身本”的结构转换,与西方文化中从意识到身体的转换有类似之处,但二者也有差别。从以身为本的一体感应论逻辑中...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袁青论先秦儒家慎独的三种形态以安大简仲尼曰的出土为契机

    儒家文化袁青论先秦儒家慎独的三种形态以安大简仲尼曰的出土为契机

    摘要:先秦儒家的“慎独”包含三种形态:其一,安大简《仲尼曰》和《中庸》的“慎独”是指闲居在家时的慎言慎行;其二,简帛《五行》和《礼记·礼器》的“慎独”是遵从心本体而舍弃外在形式;其三,《大学》和《荀子》的“慎独”是“诚其心”。后两者的含义又可归纳为“慎其心”,只是两者对“心”的看法不一,前者认为心是德行之本,是至善无恶的,因此需要遵从本心,而后者认为“心”容易不正而倒向恶,故而需要“诚其心”...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董仲舒无法阻挡的光芒

    儒家文化董仲舒无法阻挡的光芒

    春风浩荡,万物勃发。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2024年,又是一个龙年,我于甲辰初春,再次登上了巍峨的董子读书台…… 2008年就已建成的董子读书台,格调高古,气势恢宏。读书台有二十四点八米之高,南北有八十米之长,前面巍然耸立着寓意“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正谊明道”牌坊,处处彰显儒学正统,洋溢大汉雄风。 最为引人瞩目、令人深思的...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第四届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学术研讨会召开

    12月14日,由《孔子研究》编辑部举办的第四届“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际儒合会副理事长国承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孔子研究》主编王学典出席会议并致辞。儒学中心(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孔子研究》副主编...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程苏东我们为何需要中国古典学

    儒家文化程苏东我们为何需要中国古典学

    18世纪后期,在启蒙运动的持续影响和欧洲大学制度的不断变革中,文学、历史、哲学等古老的学问终于蜕变为具有现代学术范式的新兴学科。不过,就在民族语言文学、国别史等新兴专业兴起的同时,仍有一门以古希腊、古罗马语言、文化、、经济等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问在欧美大学传习,那就是“古典学”。这门诞生于18世纪末的学问同样是近代学术风气激荡下的产物,是古希腊...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发言摘登

    11月25日,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在济南召开。摄影峰攀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全面落实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11月25日,省社科联召开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团队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社科担当,激发人民文化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化赋能文化建设,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传播...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汪柔竹可欲之谓善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欲

    儒家文化汪柔竹可欲之谓善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欲

    摘 要:先秦儒家区分了不同阶次的,包括与生俱来的本能、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成德成善的追求等。道德实践的目的是使“所欲”与“可欲”相符合。“可欲”是对“善”的诠释:在应然的意义上,指行为主体内在自足的道德能力;在实然的意义上,指客观对象为人所需要的可欲性。先秦儒家对“可欲之谓善”“心之所可”等命题的诠释不囿于个体之域,而是指在自我与万物、他者的关系中作出合乎公共理性的抉择,体现了成己与成物的双重追求...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梁涛仁学的化与化的仁学荀子仁义思想发微

    儒家文化梁涛仁学的化与化的仁学荀子仁义思想发微

    摘要:在仁、礼关系上,孔子存在以仁释礼与以礼成仁的不同进路。荀子虽然形式上视仁为最高的德,并提出了由“爱人”到“自爱”的仁学理论,但不是将仁落实在心性上,而是体现在制度中,是以礼成仁,发展的是化的仁学。荀子的仁义偏重于义,主张“处仁以义”,通过义来成就仁。荀子以差等为正义,为儒家礼学奠定了基础,但他突出等级、差等,缺乏平等精神,是其思想的不足。今日儒学应发展出寓差等于平等的正义观,而要做到这一点...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杨国荣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古典学

    儒家文化杨国荣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古典学

    在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举行之际,发来意旨深远的贺信,对古典学的衍化方向作了高屋建瓴的定位,并从世界文明演进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发展古典学的意义。历史地看,中国与西方已以不同方式形成了自身的古典学。就较广的视域而言,这里涉及西方的经典学与中国的经典之学或经学、现代古典学之间的关系,其具体侧重则有所不同。西方的经典学(classics)源于古希腊,在传统视域中,主要与《荷马史诗》...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李骏博 王堃论孟子推扩现象的心理运作机制

    摘要: “推恩”一词首见《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易牛”章。字面上,“推恩”是指对“恩”的“推扩”,因此为了澄清“推恩”的含义,有必要首先对“推扩”做出解释。概括地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推扩&rdquo...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李国斌恻隐之心是一种同情吗

    儒家文化李国斌恻隐之心是一种同情吗

    摘要:当我们将“恻隐之心”置于孟子生活时代的公共伦理观念之下,那么以“怜悯”“同情”等来分析和解释它就显得不足了。人必然生活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在以“亲亲”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伦理秩序中,一个人的自然情感先于他的道德情感,缺乏自然情感支持的道德情感不是真正的道德情感。这也使得对陌生人的“恻隐之心”是一种不同于亲人之间的爱欲和责任的情感,它意味着我能够对一个陌生人的处境和遭遇产生同情和怜悯...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新西兰前通过孟子思想可透视古今与未来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电 题:通过孟子思想可透视古今与未来 作者 珍妮·希普利 新西兰前,孟子公益基金会顾问主席团联席主席 我并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专家,但我对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和运用十分感兴趣。我认为,通过孟子思想,可以透视当今社会的诸多机遇与挑战。正如新西兰的毛利俗语所言,“我双眼注视着过去,着走向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孟子思想以古鉴今,开创未来。...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